这几天,宝安体育馆正在精彩上演十五运会拳击项目测试赛,这座已建成20多年的场馆焕然一新,迈入“全运时间”。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当时参与项目建设的工程师杨栩配资论坛资讯,今年是他来到深圳的第30个年头。作为一名中铁建工“老兵”,从宝安体育馆到宝安图书馆,再到竣工不久的湾区产业投资大厦,每跨越一个10年,他都参与建设了一座新地标,见证了宝安新一轮发展。
杨栩(左)在宝安万丰檀府项目现场。
138天主体结构封顶
千名建设者“抢”出鲁班奖
1995年,刚刚大学毕业的杨栩踏上南下的列车。“那时候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,作为年轻人特别向往。”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明华轮对面的海景广场,作为见习土建工程师,每天跟着工人一起作业,轮遍了所有班组。
“这种培养模式让我们成长很快,一年就能独当一面了。”第二年,他开始第一次独立负责项目,来的就是宝安。
他们要为位于石岩街道的益力矿泉水厂建设厂房,杨栩是主管工程师。“我们就在石岩湖的斜对面,偶尔还去钓鱼。”他回忆道,那时候的工棚很简易,一场台风,房顶没了。第一反应是赶紧跑出去看库房的材料有没有被打湿,图纸有没有被淋湿,也顾不上床铺这些了,反正就一个行李而已。
2001年的春天,杨栩来到宝安中心区,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的热土,周围什么都没有。16个月后,他脚下的这片荒地建起一座当时深圳最大、全省第二的综合性体育场馆——宝安体育馆。体育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.79万平方米,主体高度31米。从进场到竣工,仅用了16个月。
建设中的宝安体育馆。
这是杨栩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。2001年2月22日,项目部跑步进场。在临时设施、施工机械尚未完全具备的条件下,组织1000多名工人开始投身到工程施工中去,仅用53天时间就完成了基础部分施工。
在基础施工阶段,他们遇上了连续多天的暴风雨天气,由于现场呈盘状,四周的洪水都冲向场地内,项目集中20多台水泵24小时不间断抽水,组织劳动力对部分存在塌方隐患的地模进行清淤、砌筑,避免了大面积返工。
“工期很紧,我们都是主动加班。大家每天白天跑现场,晚上看图纸写方案,召开施工现场调度会,确保每一道工序合理搭接”。杨栩说,那时候年轻,休息两个小时就满血复活。虽然很忙,但是每个员工心里都很高兴。
2002年春节,项目部所有员工和工人们坚守工地。只有初一休息了一天,初二就马上复工了。杨栩说,“当时工期太紧张了,很多工人都主动放弃回家过年的机会,项目全员齐心协力,毫无怨言。”
从基础部分施工,到主体结构的封顶,上千名建设者历时仅138天,就完成了47400平方米的主体结构建设,各项检测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,且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。
宝安体育馆
据了解,宝安体育馆内圆外方,内圆直径102米,采用大跨度钢屋架结构。悬挑桁架呈倒三角形,最大挑出长度45.277米,最大悬挑重量26吨。“当时施工难度最大的是网架,因为它是一块一块拼起来的,对精度准度要求很高。”杨栩说。该项目荣获2003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、火车头优质工程奖,其中钢结构焊接工程荣获“全国优秀焊接工程”一等奖。
从图纸到现实,从荒地到地标,“看着宝安体育馆,心里的成就感油然而生,就像养大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作为参建者之一,杨栩感到无比自豪。
每一块幕墙都不同
拼出“网红”图书馆
10年过去,宝安图书馆新馆2011年开工建设,杨栩又一次站在宝安中心区,这次他担任公司项目总指挥,要为宝安建设一座文化新地标。
宝安图书馆项目模板安装。
“那个时候宝安中心区已经建得越来越好了,周边的海纳百川大厦、壹方城都在建设。”杨栩说。
作为深圳市宝安区重点文化地标,不仅是当时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县(区)级公共图书馆,总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,更是国内首个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二星级绿色建筑图书馆,彰显了宝安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的前瞻性。
这座矗立在海秀路、海天路和宝兴路交会处的建筑,宛如水波倒影中一本翻开的图书。其外立面采用双层幕墙式设计,东西两面外层的铝合金网状外墙系统随建筑曲线起伏,呈现出织制品般的柔和肌理,光影变化细腻,质感独特。
“外立面幕墙都是有弧度的,没有一块是完全相同的。”杨栩介绍。施工中,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定位、三维模型辅助,对588块单元板块进行工厂定制及分区安装,成功攻克双曲面不规则幕墙施工难题,让设计构想完美落地。
馆内施工同样亮点纷呈,224根清水混凝土圆柱(含6根斜圆柱)采用高强度进口防水纸模技术实现无接缝施工,部分墙体运用加拿大进口未刨木方加工定型钢模工艺,确保木纹路清晰,尽显工艺精细。值得一提的是,项目在BIM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便大胆应用,设计师驻场办公,团队常为一个节点反复讨论调整,最终实现了设计与施工的精准衔接。
2013年12月30日,这座凝聚无数匠心的图书馆建成开放,如今已成为人气爆棚的“网红图书馆”。10年后的2023年12月,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主体结构封顶,在宝安融入大湾区发展大局的新节点上,继图书馆之后,又一座湾区新地标呼之欲出,见证着宝安的持续发展。
筑巢产业新地标
“高山流水”入湾区
登上位于宝安中心区的湾区产业投资大厦项目最高点俯瞰,日新月异的前海、浪漫时尚的摩天轮、加紧建设的企鹅岛、车来车往的沿江高速和不远处的深中通道尽收眼底,绘就了如火如荼的大湾区建设画卷。
湾区产业投资大厦外观宛如“高山流水”融入大湾区,成为宝安又一座新地标。作为宝安区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设的重大产业载体,该项目将成为推动宝安区产业高质量聚集发展,为大湾区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能的重要引擎。
“现在的建造技术,和我们当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。”杨栩说,这座大厦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,比如每块幕墙都植入了RFID芯片,扫一扫就能知道它的“前世今生”。每块构件都贴上了二维码,可以了解构件的“成长历程”。整个建筑仿佛一个生命体。
在为前海和宝安筑巢引凤的同时,杨栩和他的团队也正式落户宝安。今年3月,中铁建工集团(深圳)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在宝安注册成立。“宝安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,我们希望能参与其中,发挥更大作用。”他说,我们要做一个实体公司,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。
30年过去,那个当年坐上南下的火车来到深圳的年轻人,历经工程技术、项目管理、市场经营等不同岗位,现在成为中铁建工集团华南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。杨栩经常坐在车上往外看,参与建设过哪些项目,如数家珍。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样?他说,“只要那列南下的火车还不断有人上车,深圳的故事就永远写不完。”
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张萍通讯员许钦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配资论坛资讯
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